金属罐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金属罐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骑迹

发布时间:2020-10-15 00:50:28 阅读: 来源:金属罐厂家

早上7点半,市民任先生在自家楼下刷开一辆共享单车,从西城区辟才胡同骑到3.6公里外的故宫博物院上班。他向记者秀了一下他的共享单车里程数——1294公里,“相当于消耗7万多卡热量,减排一百多千克。”任先生自豪地说。

如今的北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如同道道彩虹,让这座沉稳大气的六朝古都,在不经意间透出些许年轻时尚的气质。

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北京人对自行车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当城市交通状况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愈加严重,共享单车搭着“共享经济”的顺风车,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最重要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又带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40年间,从象征家庭财富的“大件儿”,到“互联网+”融合分享经济新范式,小小自行车,记录着这座城市前进和螺旋上升的“骑迹”。

“自行车王国”的复兴路

1983年,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密云人王希华,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60元买了辆“永久”加重自行车,终于圆了他童年时最大的梦想。

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曾是年轻人结婚时必备的“四大件儿”。凭票供应,谁家有辆自行车,出门常会被街坊四邻围观。

1981年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日用机电产品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电视机等十种日用机电产品的生产。此后,各地争相兴建自行车厂和零配件厂。1983年,全国自行车实际产量达2758万辆。次年7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报告,要求促进企业联合,扩大优质自行车生产,三年内做到名牌车敞开供应,取消票证。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像王希华一样骑上了名牌自行车。1987年前后,市民买自行车已经基本不再需要票证了。几年间,王希华家里先后添了三辆自行车,妹妹刚上高中就拥有了一辆“凤凰26”轻便车。

每逢上下班高峰,马路上绵延无尽、滚滚向前的自行车洪流,曾让在路边拍照的外媒记者叹为观止。

交通部门发布的一组数据说明:1986年,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达86.7%;千万人口的北京拥有800万辆自行车,几乎已达“人手一车”的饱和状态。高峰时段,东单、南河沿、西单等路口,每小时就会有两万余辆自行车通过。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出行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汽车逐渐取代了自行车曾经的风光。

1997年2月,北京的机动车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仅仅6年半后,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200万辆。

拐点出现在2006年——自行车出行比例首次低于小汽车,下滑到27.7%。

2010年8月,王希华买了辆汽车,上下班、回乡下老家都开车,自行车被他废弃在楼道里。五年后,他又换了辆现代新胜达。

开了几年车,王希华在感觉便捷之余,也平添了不少烦恼:一是路上越来越堵,二是雾霾天越来越多,三是自己的腰围因为缺乏运动越来越粗,身体则越来越“虚”。

王希华又开始怀念骑行的日子了。

2016年,又一个拐点悄悄出现。当年3月,密云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投用,2500辆自行车分布在城区各个站点。王希华发现,周围不少小伙伴又回归骑行一族。

也是在这一年,来自河北保定的秦顺有在北京找到了一份新工作——ofo小黄车的运维管理。可在任意地点租还的共享单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小黄车、小橘车、小蓝车……彩虹般点缀着大街小巷。秦顺有的工作就是及时清理淤积车辆,为需求量大的点位调配车辆,并将坏车送到维修点修理。每天8个小时,秦顺有常常忙得脚不沾地,却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ofo维修师傅张夯对自行车行业的变化更有感触。他在北京修了十七八年自行车,随着自行车由盛转衰,他的收入也直线下降。前不久,他无意间看到ofo的招聘广告。如今,每天经张师傅手修好的小黄车有30多辆,最忙的时候,他一天修过50多辆。这些车修好后,立刻被投放到路面上。

为自行车铺设“高速路”

再过两个月,被称为“自行车高速路”的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即将开工建设,明年6月底主体工程完工。这条专用路从回龙观到上地,全长6.5公里,沿线无红绿灯,道路连续,不受交叉口干扰。而且为保障骑行安全,专用路封闭管理、设立闸机,禁止电动车和机动车通行。

这条“自行车高速路”还没开工,就获得众多网友点赞——为城市市政设施改造鼓励绿色出行点赞。

在“自行车王国”的年代,马路上很少能见到小汽车,路权分配上毫无悬念地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倾斜。1982年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在一般干路上每侧布置5至8米宽的自行车道;人行道在主干路上一般要求每侧宽10至15米,次干路和支路每侧宽7至10米。正因为历史基础好,北京至今拥有着完整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基础设施,为多年后自行车的回归提供了条件。

进入“汽车时代”后出现的一些“大城市病”让人们开始反思,以小汽车为代表的快速机动化交通工具不仅造成城市道路拥堵、停车位紧张、噪声和尾气污染,更在公众心理上造成了车比人重要的印象。

2003年起,北京打响疏堵之战,通过调整和优化路口、改造立交节点等措施试图缓解小汽车拥堵。然而,“城市交通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机动车上,忽视了对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关注,导致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篇论文一针见血。

这一时期,骑车人在拥挤的机动车流中艰难钻行、自行车道被随意停放的机动车挤占的场景,在大街小巷司空见惯。交通部门分析,人们不再喜欢骑行,一个重要原因是骑车又危险又受气。其中,非机动车道缺少有效隔离设施、机动车侵占自行车出行空间是重要因素。若想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就必须改变这一状况。

早在自行车回归前,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主任乔晓军就已着手研究慢行系统的品质提升。

早期的慢行系统整治,重点解决的是步道和自行车道宽度不足、路段不连续、障碍物清除、无障碍设施不规范等问题。乔晓军并不满足,“如何从细节上提升道路品质,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路权呢?”对细节的追求,让北京的自行车骑上了“红毯”。

经过反复调研、试验,2013年,苏州桥等12处桥下路口出现了“红毯式”非机动车道,开创了用彩色沥青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权的先河。在“红毯”路段,自行车和右转机动车之间的冲突降低了一半,右转机动车主动让行直行自行车的比例增加15%,而骑车人遵章率也提高了5%,路口车速提高10%。

接下来的两年里,本市在6条地铁线沿线及102条重要环线道路,共增设自行车彩色铺装1.31万平方米,完成增设自行车道隔离带1880平方米。此后,“红毯”面积逐年增加,2015年增设1.29万平方米,近两年更是每年增设七八万平方米。

慢行系统整治中,很多项目在细节处体现出人文关怀——为防止占压步道停车,人行步道出入口增设了与周边环境搭调的阻车桩,古朴沉稳的历史文保区采用石柱桩、现代的商业区则采用光洁明快的不锈钢桩;为方便人们推车、推轮椅进出步道,原本立棱立角的路缘石进行了缓坡处理,上下步道更加“无感化”……

今年,路政部门继续针对“三山五园”、核心城区及重要区域联络线地区450公里步行自行车系统进行治理,提升步行、骑行安全及舒适度。“希望通过我们的细致工作,让北京的路更加顺畅、人性化,让人们的出行更加舒心。”乔晓军说。

绿色出行催生“弃车族”

如今,对这座城市中的许多年轻人来说,自行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逐渐被视为一种绿色、时髦的出行方式。

举办一届成功的“绿色奥运”,曾经是北京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族”自愿加入“弃车族”。

为缓解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的交通压力,同时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北京市人民政府规定自2008年7月20日至9月20日,实行机动车单日单号行驶、双日双号行驶,市政府在向市民发出的公开信中,希望机动车限行后,受到影响的市民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与此同时,北京两家最大的自行车租赁连锁公司向市民承诺,奥运会期间,自行车租赁连锁网点将遍布地铁口、商业区、交通枢纽、宾馆、写字楼及社区。

为向全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难忘的奥运会,首都市民展现出大国之都的主人翁精神。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数据表明:24%的私家车主重新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家住木樨地、在天洋大厦上班的周先生干脆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携带方便不容易丢,骑车锻炼身体还保护环境,一举两得。”

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并没有随着奥运会的落幕而结束。11年来,每年9月22日“世界无车日”,北京都会开展划定无车区等多项活动,倡导绿色出行。团市委、首都文明办等单位及社会组织还发起了“3510绿色出行”,即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公共交通、远距离绿色驾驶。

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也掀起了组建自行车协会的热潮,朝气蓬勃的学子们身体力行,向社会宣传绿色出行理念。

两年前,共享单车的出现与人们绿色出行的需求一拍即合——骑“别人家的车”,走自己的路;智能手机扫码开锁,无桩借还,移动支付。世界不少国家都有单车共享方案,但鲜有国家将其变得如此简单。

很快,无论是上班通勤,还是休闲出游,人们爱上了扫码用车的方便,换乘地铁、公交的“最后一公里”也没那么令人头疼了。更意外的是,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屡禁不止的黑车、黑摩的,也被共享单车抢得没了生意。

过去,家住望京的赵女士上班常打车去太阳宫地铁站,起步价的距离,堵车时要开一刻钟。有了共享单车后,这段路程骑车只需要10分钟。“骑行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让我更爱运动了。”赵女士成了共享单车忠实用户,周末休息时,她会和爱人一起骑着共享单车出游,最远一次骑到了圆明园。最近,她还准备加入骑行俱乐部,跟着专业人士去“刷街”。

如今,在被骑友们喻为最佳骑行道路的长安街,每天都会出现大批骑着共享单车的市民和游客,他们骑行在超宽的自行车道上,享受着骑行在神州第一街的乐趣。

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这个曾经的“自行车上的国家”,正试着与自行车再次拥抱。

小小自行车,恰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北京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北京城市管理思路的变化。“骑迹”记录的,不仅仅是自行车的回归,更是对人的关注,对城市环境的思考,以及对自行车所代表的绿色、环保和运动内在价值的认识。

“就好比玉米面,以前吃是为了温饱,现在吃是为了丰富饮食,营养搭配。”王希华的这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许多骑车族的心声。

西安甲减医院哪家最好

治银屑病

四川省生殖健康公立医院